回龙观社区网——不只是一个网

来源:传媒青年


地铁八号线的末端,车厢渐渐空阔起来。育新站下车,步行七八分钟,当我们到达回龙观镇东村家园礼堂时,陆续前来的观众正在门口巨大的签名墙上留下名字——风之追、poproh、秋日艳阳……多是网名,有孩子笔迹稚拙的签名穿插其中。329日下午,昌平京郊的天色有些阴沉,路两旁的建筑工地飞起灰色的沙土,而眼前是一片热闹,人流涌动,人声喧嚷,迎宾的吉祥物“野猪”(与“业主”谐音)一家三口摆出“蠢萌”的姿势,引得孩子们争相与之合影。身穿红色小马甲的志愿者进进出出,张罗紧忙,彼此也以网名相称。“叫真名儿反倒不认识了。”在门口处发放礼品袋的资深志愿者“小年”这样说。不时有试妆的演员跑出来询问效果,礼堂内正对音响做着最后的调试。回龙观社区网(简称“观网”)15周年盛典将在这里举行。

“祝你生日快乐”

梓涵今年上初一,庆典上以一段《惊鸿舞》惊艳全场。她已经在回龙观居住了十年,是2011年首届“回舞”(回龙观超级舞蹈大赛)的冠军。靠着舞蹈的好功底和在社区的名气,梓涵的身边聚集了一群小粉丝。“妈妈开了一个舞蹈班,我寒暑假会去教一些小孩儿跳舞。”

像梓涵一样,其他演员也大多是熟悉的面孔。站长刘强负责整场庆典的总控工作,“节目和演员是邀请的那些之前做活动感觉还不错的,”他说,“关于策划,我们都不专业,甚至一无所知,都是这么多年积累的经验。包括义工,大家都形成一种默契,知道自己负责哪一块。”刘强网名“六班长”,被居民亲切地唤作“班长”,而在主持人口中,他则是“回龙观社区网CEO兼万能维修员”。

这次演出带着满满的心意和诚意。“旧闻联播”播报和舞台节目表演交替进行,串起了社区网15年的风风雨雨。“今年侧重于网站的历史回顾,很多环节都是穿插进行的。以网站的历史为主线,把历年的主要活动和事件通过各种形式表现出来,比如相声、舞蹈等。”网站负责人之一梦瑾说道。观众通过微信互动参与现场四次抽奖活动,两侧大屏幕不停滚动:“终于见到紫水晶了!”、“老奶奶也来了!”、“志愿者辛苦了”、“观网成立十五周年,祝你生日快乐!”……奖品有草莓、苹果、杂粮礼盒,豆芽机,面包机等,很大一部分来自赞助商。此外,“老猪”(老网友)展示、义工颁奖、“龙币”拍卖活动都引起台下热烈的欢呼和掌声。

值得一提的是,2012年“超级回声”(回龙观歌唱比赛)冠军杨学超带来了一份特别的生日贺礼——自创的歌曲《野猪》,梦瑾笑言:“这是我们的‘观歌’。”

“野猪,野猪,在那些漫漫长路上,你带领我们做公益,社区有了野猪的印记,从此甜蜜蜜……”

天时、地利、人和

15年前,回龙观还是北六环边缘一块荒僻的土壤,聚集在这里的青年“北漂”多是在中关村工作的IT人士。那时的他们与今天的“北漂”甚至未来的我们并无太大区别,拥有不低的学历,心怀遥远的梦想,在不确定的生活中不安分地漂泊。白天稀少的人烟和夜晚回返的浪潮精准而形象地赋予了回龙观一个戏谑化的称谓——“睡城”,或者“卧城”。2000年始,随着新城建设加快,回龙观一点一点有了生气,这片被遗落的土地开始慢慢苏醒。

“回龙观文化居住区网站”——回龙观社区网的前身诞生于2000111日 。刘强回忆,当时回龙观经济适用房建设刚起步,自己欲购房,求楼盘信息而不得;而这里的住户较少,许多人都是刚刚搬来,为了方便大家交流买房和装修等信息,他创建了这个社区网络交流平台。从最初个位数的日访问量到如今逾五十万的注册用户,从单一的BBS到包括资讯中心、二手交易、集采地带、服务中心、交易市场、生活指南、社区地图、回龙相册、原创基地、观网团购等多个板块的综合性社区网站,观网的成长与壮大在某种意义上成为社区媒体发展的有力代言。

2000年到2006年的六年里,刘强更多地是在尝试和摸索。对非互联网专业的他来说,早期的困难无疑来自空间和技术。“我是现学现卖,想学什么的时候就去学。”06年,刘强辞去原来的工作,注册公司,专心运营网站。历经三年的打磨,观网日趋成熟。“09年以后,我们搬到青年创业示范园。以前没有强烈的目标,后来被其他企业激励,陆续组建团队,09年到现在也逐渐形成组织架构。”

网站名气见长,开支增加,商业广告越来越多地介入,刘强的态度也从开始的“抵制”转为慢慢接受。如今打开回龙观社区网,大大小小不下三十个的广告扑入眼帘,涉及教育、医疗、购物,等等。而它们能在这里安放多久,都还是未知数。“有比较固定的商家已经做了十年,有的只做一年。”当问及如何平衡网站的公益性与商业利益时,刘强表示:“(广告)首先要保证真实性,尽量以网友的利益为主,对网友有伤害的我们肯定会把关。”面对商机,网友有时亦会以商家的身份出现,像前面提到的“小年”,平日里她运营着自己的淘宝小店。她说,自己会利用网站推销商品,“起初在‘集采地带’(网站的板块之一)卖东西,刚开始周年庆的时候我还赞助过自己的产品”。

现阶段,令刘强感到棘手的还有管理上的问题。观网虽民主,也不可放任自由。“国家对互联网的监管越来越严格,现在我们会对网友的帖子进行言论把关”。

尽管“每个时期都会有相应的问题”,回龙观社区网仍是长期以来被人们津津乐道的典范。当谈到观网得以做大做强的原因时,曾任职于湖南卫视、华谊兄弟的早期版主“洋葱头”说“凡事都有个天时地利人和,我们全都有而且先天都比较足。”他提到四点:受众有利、网站媒体便捷、管理者的公益精神、政府在资金、场地等方面的支持。观网活跃网友“老奶奶”的观点与“洋葱头”不谋而合:“成就一件事需要天时地利人和,班长成立网站的时机很好,从最开始就有很多网友积极参与,这就形成了一股力量。”也许,这便是网友们因共识而凝聚,因凝聚而默契的体现。

线上网友,线下“cp

城市化带来了便捷与舒适,也带来了时常为人诟病的人心疏离、邻里冷漠。

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基于邻里关系的大型居住社区规划研究》(2010年)中有数据显示,回龙观九成以上居民认为邻里和睦,邻里交往意愿积极;八成以上居民在回龙观社区存在朋友;只有17%的居民在回龙观区域内没有来往较多的朋友。这样的调查结果,离不开社区网的功劳。“我也是外地的,毕业之后分到这里,在北京朋友很少。大家包括我自己都是通过这个网站交到很多朋友。与大网站不同的是,我们的线下活动很多,想见面很快就可以见。以前在网上聊得挺好,后来一见面慢慢地就熟悉了,并且成为好朋友。这样邻里关系就越来越近了。”刘强说道,“甚至有的网友通过这个网站结为了夫妻,比如‘敏敏’和‘俗人’。俗人的婚礼还是在我们网站的六周年庆典上举行的。”

作为最早一批入住回龙观的住户,“洋葱头”见证了网站的从无到有、从弱到强,见证了网友们线上线下积水成渊的团结合力。许多已经成熟的活动例如“回春”(回龙观社区春晚)、“回超”(回龙观业主足球超级联赛)、“回羽”(回龙观羽毛球比赛),以及前面提到过的“超级回声”、“回舞”等,都是通过网络平台组织推动并成为品牌。“线上带动线下。当时都住在一块,有什么事情问的话都会上网问,渐渐发现大家有很多共同爱好。”“年轻人都有孤独的时候,这时大家都愿意出来和邻居有一些交流。于是就举办了一些文体活动,爱好体育的就打球踢球,爱好文艺的就搞文艺。”“洋葱头”打了个有趣的比方,“你会发现这些人本身就是个炮仗,一点就着了。不像很多社区,怎么都点不着”。

网友们最开始有一个经典活动——“cp”。如今谈起十几年前那些简单又怡人的时光,“洋葱头”脸上洋溢着满足的笑容。“晚上回家都挺无聊的,在网上一招呼,看看有没有大家的生日和纪念日,如果有,就以这个名义出去吃一顿,或者喝个啤酒吃个串儿啊,大家一起吃吃喝喝,来个一二十人。我们有个专业术语叫‘串儿啤’,就是‘cp’,是从那时叫起来的。第一次正式活动应该是个卡拉OK唱歌比赛的活动,那个时候大概来了一百人吧,气氛相当好。”岁月变迁,曾经的日子在老网友的心中烙下深深的印痕。“那时候相当于网站活动的婴儿期,事实上婴儿期是最纯净的,以后就再也没有那种感觉了。”

刘强曾多次表示,自己“把网站当孩子一样”。说到那时的“六班长”,“洋葱头”感慨颇多。“简单的说就是‘无欲则刚,无求乃大’吧。就是说,我是在认认真真的养这个孩子,而不是为了拿去卖,大家自然会喜欢这个孩子,这个孩子也会健健康康的长大。但是说的很简单,做到就很难。那个时候我们都有车,他是骑着自行车来参加聚会的,聚会完了以后也是抢着买单,这是不容易的一件事。”

关于未来

如今的回龙观究竟还是不是“睡城”?从2014年中新网、人民网等多家媒体发布的文章看来,答案仍是肯定的。刘强认为,“睡城”现象并未得到彻底的改变。“交通状况有所改善,以前没有地铁,现在有13号线和8号线。但是这边商业和写字楼还是比较少,没有大型的企业。因为孩子上学和就业的问题,有些人搬走了,老网友在这的也很少。”但对于回龙观的发展态势,刘强十分乐观:“我觉得会越来越好。有些规划比如文体中心,体育馆,文化馆,方案都出来了。很多路正在修建,开通后将使回龙观和城区连成一片。”

在新媒体蓬勃发展的当下,网站也面临着前所未的挑战。事实上,像回龙观社区网这样论坛式的网站已经不常见,它形式老旧,留着网友多年的情怀,也因此变得敏感而脆弱。“(网站)地位下滑,老网友流失,新的力量没有补充进来,辉煌时期已经过去了。也在考虑转型,因为现在都用手机,不怎么用电脑了。”“我们的微博、微信开通的都比较晚,我们的团队里对这些都不太了解,对新生事物接触的比较慢,刚开始还有些排斥,担心是不是会分流我们的用户,就没有弄。新浪主动找我们合作也没做。”刘强坦言,“我们做的并不好。微信比微博好一些,但粉丝量才一万六。通州、大兴都有十万了。因为我们定位在回龙观,回龙观才四十万人口,回龙观以外的人就不会看了。他们定位是整个区,一百多万人口。”对网站今后的改革,“洋葱头”不认为老一辈人难以接受:“现在都是自媒体,可能以后自媒体也没有了,会演变成另外一种形式。这不是一个接不接受的问题,而是一个能不能够生存的问题。”

目前,回龙观社区网总共有15个负责人,规模并不大,而且“组织架构也有点乱”,人手问题也是困扰之一。“现在的年轻人都喜欢去大公司,不怎么会来我们这种小公司。小公司比较尴尬,能力特别强的年轻人,我们的待遇可能达不到,因为收益主要就靠广告。但要发展也需要年轻人。”

说到发展目标,刘强有自己的打算:“移动互联转型,增加新的服务。尝试往别的城区扩展,做成整个昌平区的社区网络。开发客户端,微信好好做”

一路走来,班长的“执着”是网友公认。刘强笑说“不算”,却难掩自己的骄傲。“当时开发商建了一个回龙观数字化社区,还送了一张光盘,做的很漂亮。一年之后他的关了,我的坚持下来了。”“拒绝过很多的诱惑。赶集网现在挺牛的吧,06年的时候他的老板杨浩勇来回龙观找我两趟。他那时候刚做赶集网,人气没有我这旺,想把我这个收过去,确实是很大的诱惑。那时候很排斥商业,怕收了之后就不能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了。”

无论人还是网站,都被裹挟在时代的洪流中,主动或被动地向前行进。面对未来,刘强很是坦然:“或许有一天这个网站没人看了,我认为这就是历史的必然,没什么好后悔的,毕竟我们曾经辉煌过。在那个阶段,我们曾给那些老网友带来过回忆、快乐和帮助,那就够了。”

                                                                               

□编辑/ 董颖慧 董平 黄倩倩

□文/董颖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