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原创基地>作品展示
《A.I. 人工智能》——寻找精神家园的路在何方     作者:小石头

(人气:12991  发表日期:2002年10月10日 12:24:22)


大师毕竟是大师,《A.I.》正是斯坦利-库布里克和史蒂芬-斯皮尔伯格两位在电影史上赫赫有名的大师才华与智慧的结晶,这部以探讨人类之“爱”为主题的影片给予我前所未有的震撼,并由此更加钦佩大师的风采。

David是一位首次被输入情感程序的机器男孩,并作为试验品而被一对夫妇收养,因为他们的孩子因病被冷冻了。由此,机器男孩与父母之间进行着爱的交流与隔阂的消除。然而,当他们的孩子重新回到身边后,David便成了多余的人,他逐渐成为无法适应家庭的一员,并最终被无情地抛弃了。母亲毕竟还爱过他,没有送他去废品厂,而把David留在野外。

在匹诺曹的故事激励下,David决心找到传说中的蓝仙女,恳求她把自己变成真的男孩,并籍此希望重新获得母亲的爱。由此,在艰苦的冒险经历中,机器男孩David展现给观众一颗真诚、善良、痛苦、孤独、渴望与幻灭的心灵,使人不得不感动于影片所体现的浓浓的爱、淡淡的愁。

据说,《A.I.》的灵感之源是来自于一部称作“,超级玩具之夏”的短篇科幻小说,叙述了一个关于人性以及在人口过剩的未来中孤寂之痛的童话。库布里克以其大师的敏锐和灵感抓住了这个题材,并最终由斯皮尔伯格完成了这部描述人类情感的史诗。逝者已矣,生者凄凄,斯皮尔伯格实现了库布里克遗留的构想,也带给了我们一番精神的洗涤。

从某种意义上说,艺术的最高成就在于使人感动,无论这种感动是悲伤还是喜悦。

古典理论认为艺术作品形式可以分为太阳神阿波罗式的、即理性而严谨的表现形式,以及酒神狄饿尼索斯式的、即感性而狂放的表现形式。而真正能够使人感动的,则应当是二者的结合,即人类理性与感性的结合,由此会产生悲剧与喜剧相结合的伟大艺术作品,在悲剧的氛围中潜伏着喜剧的团圆,而在喜剧的片段中包容着巨大的悲剧要素。

据此,我觉得《A.I.》的创作正是这种艺术作品思路的体现之一。

在好莱坞电影中,有一个主题是永恒的,那就是人类之爱;有一个主题是现代的,那就是人与机器的关系。两个鲜明主题的融合,是《A.I.》令人感动和思考的基础要素。

从这部影片中,我解读出来三个词汇:孤独,爱,梦想。

孤独,是人类的天性。

社会学和哲学都认为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根本点在于社会性,我也想说人类与动物的区别之一,也是人类心理每时每刻都会感受的个体的孤独。在大千世界中,人之所以能够成为上帝的选民,唯一的原因就是他们独具的复杂心灵。世界上离的最近的是什么?是人与人的心灵,爱人的心总是热切地联系在一起。世界上离的最远的又是什么?也是人与人的心灵,滚滚红尘,又有谁能够看透另外一颗心灵的自白。

自从机器大工业时代拉开序幕,人类就必然进入了一个心灵孤独的时代。科技进步带来消费结构的变革,五光十色的欲望伴随着世俗化狂风吹走了旧式的温情。当我们的社会结构越来越发达,我们每个人却与别人离得越来越远,我们的精神,开始习惯生存在水泥森林的洞穴里—这个洞穴,称为孤独。

《A.I.》一片中,我首先感受的是这种孤独的悲哀。

 未来时代,也许人类物质生活会极大丰富,但是人的孤独感也会随着个体意识的不断凸现而加深。我感觉,在《A.I.》中,人类之间的孤独感,被通过人与机器的对立这一方式而体现了出来。毋庸置疑的是,机器的使用最终会带来人本身在一定程度上的异化,当机器具有了思考的能力之后,人的伦理标准自然也会受到毁灭性的冲击。在人工智能出现后,也许人们会把有思考能力的机器人作为缓释孤独感的对象,但却因此而把自身推入难以交流的孤独深渊。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影片中具有强烈交流意愿的却是David这样一个机器男孩,这是否意味了机器代替人类的一种预言呢?



爱,是维系我们精神生活的氧气。可以说,爱是一切感受的源泉。由爱可以生恨,生出酸甜苦辣的情感因子。

《A.I.》中,机器男孩David由于被设计了特有的情感程序,而对母亲拥有超乎寻常的爱。在被母亲抛弃后,他坚信自己只要能变成真的男孩,就能够回到母亲身边,重新获得母亲的爱。因此,他历尽千辛万苦,到处寻找问题的答案,寻找他认为能够把自己变成真人的“蓝仙女”。

影片表现的爱是刻骨铭心的,我觉得斯皮尔伯格表现的爱已经超越了煽情的层次,这种成功是与机器男孩David这样一个人物设计相关的。David并没有用眼泪、撒娇、和苦孩子的形象来博得同情,而是基于自己的程序设计。在这样一个爱的程序驱动下,他甚至产生了自由思考的能力,为了一种执著的“爱”而走上寻找之路。他的爱是纯粹的,是没有任何世俗的东西在里面的,正是这种无私的、圣洁的爱才会使我们感动。

也许,影片这样的情节,一方面使我们悲哀,因为也许有一天真正的人类之爱只能在机器人身上找到;另一方面也使我们呢欣慰,因为我们看到,爱的巨大力量,也许正是使人类免于最终毁灭的真谛。



梦想,是年轻所独有的。

每个人都曾经童年,虽然此后沧海桑田,但只要保持一颗年轻的心,那么就会有梦想。

我觉得与《哈里。波特》一样,《A.I.》充分抓住了观众的“梦想”心理。

佛洛伊德认为人童年的意识会决定成年后的行为心理,我觉得可能每个儿童都会有一种奇特的梦想结构。这种梦想结构也许有两个方面组成。

一个是童话的斑斓世界,在这样的世界中,善与恶、美与丑总是那样的鲜明,这是一个纯粹儿童的天真世界,是纯洁的家园。因此,这种儿童性的存在,使众多成年人喜欢看儿童片、动画品,喜欢玩具、游戏,而拥有这样的童话般的梦想能力,我们才会活得更加多姿多彩。在《A.I.》中,David四处流浪冒险的经历,就给我们一个如幻如真、色彩斑斓的童话体验。

另一个是突破现实的欲望,从这点来说,也许是童年期心理的普遍体现。人总是会对现实产生疑问,比如有时候,有的儿童会幻想自己的亲生父母在远方,而要摆脱现实,去寻找自己幻想的一切。这种突破现实的欲望,我觉得从David这个机器男孩子身上同样可以体现出来。



影片看完,带给我的是感动和思考,David寻找蓝仙女的过程,我觉得可以上纲上线地看作是人类寻找精神家园的过程。在这样一个变化快的年代里,有一些我们这样穷酸着、装着爱思考的人,所谓的终极关怀让我们自己都感到恶心,然后在恶心的过程中,我们还时刻看着醉生梦死的人们,虚假的做出几声无力的喊叫,然后继续麻木和伪装。

无论如何,我们自豪的是自己仍然具有思考态度,也许人类的精神家园只是一个虚幻的目标,目标找到之时就是希望幻灭的时刻,但是我们仍然盼望着这一天的到来,或许这种等待和探索就是人这种动物存在的根本意义。



最后,我觉得大师的不足之处,是应该把影片结束在这样的情节:David沉在水下,坐在飞艇里,默默祈祷蓝仙女把自己变成真人,时间一天天过去,风过耳,无声,雪野无垠。在这样一种悲剧的氛围中,我觉得影片已经达到了艺术感染力的最高潮,那就是最大的悲哀和最大的幸福,其实都是等待一个永远缥缈的目标:寻找自己的精神家园。

不知道大师是否有些画蛇添足,但是这并不影响我的感动。

发表评论关闭窗口
声明:该作品版权归 小石头 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该作品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网站无关。
该作品如果涉嫌抄袭等所引起的法律纠纷由作者负责。

版权所有 回龙观社区网 Copyright© 2000-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