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原创基地>作品展示
电影中的爱情存在于婚姻之外    作者:小石头

(人气:13105  发表日期:2002年10月10日 12:28:04)


突然有些感想,仿佛电影中所表现的爱情总是属于恋人的,也许这正是生活的真谛所在。爱情究竟是什么?这是一个千古的谜题,也是人类文化艺术作品中所时刻不能脱离的主题之一。无论如何,正是有了爱情这个让人烦恼而又着迷的东东,才有了丰富多彩而酸甜苦辣的人生体验。

曾经有很多爱情电影让我感动过,比如《魂断蓝桥》,《卡萨布兰卡》,《第六感生死恋》,《甜蜜蜜》,《不见不散》等很多很多。这些影片就如同各种不同佳酿留在记忆的酒吧里,等待时时取出来品味一下。无论如何,这些电影中所表现的爱情总是充满恋人般的新鲜和快乐的,也就是一种婚姻之外的爱情,因此才能够给观众描绘出曲折动人的情节,使人品味爱情的美好、伤感与刻骨铭心。

很少见到描写夫妻之间普通爱情的电影,我觉得这可以从几个方面来理解:

第一,从现实生活的意义上,婚姻之后爱情就不存在了。当然这样的说法有些极端,可是却体现出人类本源的一种矛盾。上帝制造出男人和女人,也许本来就是为了防止人类繁衍得过快,因为试想假如人成了同性生殖或者无性生殖,料想地球的资源早就被耗费光了。这样,爱情这种东西只是一种副产品,是属于个体的人的,当一对男女从人海中走到一起,首先他们面临的是一种生殖的义务,在此基础上爱情成了促进这一过程的催化剂,并在某种程度上混淆了当事人的目标选择,仿佛成为了事件的主要环节。然而,当激情过后,男人和女人以契约的形式走到一起,爱情的维系作用就开始弱化了。此时,存在和繁衍是最为重要的,因此,艺术意义上的爱情必然死亡,这是不可避免的。而电影源于现实生活,也自然不能够避免这一困境。

第二,从电影艺术本身的意义上,我们可以看到,爱情电影所要表现的内容必须是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其高于生活的部分不是说凭空乱造,而是对生活的某种提炼。这又可以表现为两种途径,一是以一种独特的叙事方式把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转述出来,使观众在熟悉的同时又感到陌生的感动,因为这些情节发生于许许多多普通人身上,也许我们在生活中由于过多的麻木开始忽略了它们,而电影使我们重新获得了欣赏特定环境下的爱情的能力。从这一点上来看,婚姻后的爱情电影很难表现出戏剧性的情节,其主题往往也只能与“离婚了,别来找我”有关,因为在没有任何意外发生的夫妻生活中,日复一日的重复本来就是意味了爱情的死亡,当然也不能奢求从这样的生活中提炼出什么更多的打起大悲的情感因子。

二是让爱情生活在别处,既然现实当中很少能在日常家庭生活中找到爱情的轰轰烈烈,那么就只能在历史中、在想象中、在电影叙事的天马行空中寻找。在此,《活着》里面的剧情应当说成功地描述了一种婚姻中的爱情模式,但是这也必须由戏剧化的社会背景大变迁来衬托。另外就是出现在那些所谓的神仙眷属身上了,可惜就是最有才华的导演也不情愿涉及天地之恋后面的故事,比如卓文君嫁给司马相如之后、郝丝嘉和白瑞德的琐碎婚姻等等,因此一曰大悲,一曰大喜,爱情电影只能以此收场。

不管怎么说,在爱情一词逐渐变得定义模糊而沦为市井蠢话的同时,爱情电影也越来越多地变成大众的快餐与茶余饭后的甜点,金钱世俗化的社会使我们不再相信爱情的存在,玩世不恭的背后隐藏了所有人内心的世纪恐惧症。

无论如何,至少在现在,爱情仍然是和痛苦、快乐、嫉妒与暴力等人类情感行为联系在一起,因此是我们生命的重要部分。记得《超时空战警》里描写未来人的性生活体验只需要通过脑电波进行,而生殖则完全产业化,真是可悲,那时必然也不会有什么爱情了,因为从某种意义上说,爱情和性的体验与快感是分不开的。

在很久很久以后,人类大概只能在博物馆的电影胶片里看到这种被称作“爱情”的东东,并哑然失笑,正如我们看待原始人对于生殖图腾的崇拜。

所以,努力从现有的电影中吸收爱情的养分,是一种聪明的作法,让自己平淡的生活多一点乐趣。电影中的一见钟情也有科学上的支持,即男女在瞬间见到时所放出生物电的频率一致而导致的彼此脑电波加速振荡所产生的肾上腺激素迅速分泌所产生的快感。此外,只有相信爱情,才能不会让婚姻死去,就让我们还是在幻梦中抵御生活的苍白与平庸吧。

上帝肯定会同意:因为生活在别处,所以人类需要爱情来滋润,直到它消失的那一天,我们就回到家园,迎接必然的命运。

发表评论关闭窗口
声明:该作品版权归 小石头 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该作品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网站无关。
该作品如果涉嫌抄袭等所引起的法律纠纷由作者负责。

版权所有 回龙观社区网 Copyright© 2000-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