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孤岛”回龙观里的“温情自助” (上)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时间:2011年04月15日

  海明威在《丧钟为谁而鸣》中写道“没有谁能像一座孤岛,在大海里独踞,每个人都像一块小小的泥土,连接成整个陆地。”在这现代工业文明高度发达的都市,冰冷僵硬的钢筋水泥正逐渐把每个人的世界割分成一座座孤岛。但交流的渴望是社会中每个人的心理需要。日复一日地在五环内外奔波着的年轻人们慢慢发现:身边的社区,或许就是把自己的“孤岛”培育生长成陆地的温床。

  新华每日电讯记者李坤晟 吉玲

  从百度地图上看,回龙观城铁站在天安门北偏西约26公里的五环外。从回龙观城铁站出来,人行道算不得宽敞,干燥的空气中混杂着煎饼果子和烤香肠又香又腻的味道。卖煎饼的,卖水果的,卖各种小玩意儿的小贩们的脚踏三轮车似乎才是人行道的主人。旁边的街道上趴活的“黑车”则虎视眈眈地注视着从城铁出站口出来的每一个过客。这是京城五环外的城铁出站口司空见惯的情景。即使是首都,五环、六环的生活配套设施和城里还有不小差距,正规的出租车司机要是没有活儿很少到这么远的地溜达。

  但就是这3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有着密密麻麻的40多个小区,居住着32万多的常住人口。除了部分当地的老北京,三分之二的居民是在中关村和上地上班的白领。尽管没有城里一样方便的生活配套设施,这些从四面八方聚拢的年轻人却在这京城的西北一隅建立起自助幼儿园、自助图书馆。他们还创立了自己的足球联赛、羽毛球联赛、春节晚会和社区里的各种文艺比赛。

  “我觉得我们这个社区还有它自身的特点。”回龙观社区网创始人刘强说。

把一座座“孤岛”连起来

  当记者问为什么“自助活动”在回龙观开展得如火如荼?几乎所有接受采访的人都会说,我们这里最大的特点是外地的年轻人居多。

  外地来京的年轻人刚毕业,买不起城里高价的房子,如果单位的距离合适,城铁边上回龙观社区变得很有吸引力。如今在“幸福之家”幼儿园做家长代表的付晓丽就是一个例子。2003年,她来北京读书。2006年和现在的老公一起从学校研究生毕业,两人双双进入IT业,并在回龙观买了房。但房价便宜的第一个代价就是每天上下班路途的时间通常会成正比地延长。那时候,在马甸上班的付晓丽每天都要在6点起床,然后匆匆赶往北三环的马甸。

  海明威在《丧钟为谁而鸣》中写道“没有谁能像一座孤岛,在大海里独踞,每个人都像一块小小的泥土,连接成整个陆地。”在这现代工业文明高度发达的都市,冰冷僵硬的钢筋水泥正逐渐把每个人的世界割分成一座座孤岛。但交流的渴望是社会中每个人的心理需要。日复一日地在五环内外奔波着的年轻人们慢慢发现:身边的社区,或许就是把自己的“孤岛”培育生长成陆地的温床。

  在上地工作的哲别(网名)2006年搬到回龙观,那时候整个社区只有10万人,周围连个商场都找不到。下班回家后怎么打发时间?爱打羽毛球的哲别开始在社区网上邀约社区里爱打羽毛球的同好。一开始是同一个小区的3、5人渐渐联系上,然后成立一个小俱乐部。接下来,俱乐部之间有了比赛,有了合并。现在整个回龙观社区已经有了30、40个俱乐部,平均一个俱乐部已有200人上下的规模。2009年,在几家大俱乐部的牵头下,回龙观地区羽毛球协会成立,哲别是秘书长。“协会的办事人员都是没有固定工资的业余爱好者。2010年,我们组织了第一届回龙观羽毛球联赛,有20支队伍参加。选手、领队和裁判都是社区居民。”哲别说。

  在哲别眼中,“打球的乐子就是为了出个汗,然后大家聚在一起吃个烤串。”他告诉记者,正在筹备的今年第二届联赛,总共有24支球队,将近500人参加。

  在回龙观居民通过社区网组织的各项活动中,最有名的恐怕要算回龙观社区的足球联赛。回龙观联盟的成员是2002年在社区交流平台上通过张贴的分类广告第一次相互认识的。“我们认为我们应该在附近踢踢球,不料有70多人要参加。”创始人王玉宇说。结果,2002年8月,18个人自发组合起来,组建了回龙观第一支足球队,由于都是小区业主,所以把球队戏称为野猪林足球队。到了2004年,共9个队180名队员参加了回龙观联盟杯的第1届锦标赛。今年4月开赛的联赛已经是第8届,共有18支球队参赛。

30万人的社区网

  回龙观的年轻人都是在回龙观社区网上慢慢认识聚拢的。刘强则是这个网站的创始人。

  2000年,这个来自东北的男人只是想和自己一样打算在回龙观安家立业的同龄人有个交流的平台,讨论一下买房子的事。当年3月9日,回龙观社区网正式上线。

  2011年,刘强的网站走进了第11个年头。今天这是一个有40多万注册ID,每天有10余万访问量的大型网站。刘强没有想到的是,当年自己心血来潮建的一个网站,今天竟然渗透到回龙观社区30多万居民生活的方方面面。

  回龙观的居民每天从社区网可以向居住在回龙观的市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反映情况并获得回复,可以天南海北地任意交流关于房产、汽车、电子产品、家居装修、宠物、职场、健身以及亲子等各种话题,可以获得社区内各种生活信息指南,也可以组织团购、跳蚤市场、体育比赛、演唱会、春节晚会等集体活动。这里有居民自拍的草根电影,有社区里的演唱会,有社区里的招聘信息,还有回龙观社区足球联赛的即时战报。网站的网页上还有50多个各种话题的QQ群。上网的居民们找到同好后,大多就会在群里做更深入的交流。汶川大地震的时候,社区网的帖子号召大家上街募捐。结果立马来了300多名热心网友,短短几天就募集了60多万元。

  最近网站的首页的热门信息是回龙观到金融街、上地、亚运村、中关村以及国贸的社区通勤车就要运行了,有兴趣的住户可以报名。虽然价格比起地铁高了不少,但却可以免去每天地铁里春运般的拥挤。

  刘强说,自己算是先走一步,现在北京大多数大型社区诸如天通苑、望京等都有自己的社区网站。他认为,社区网和普通的门户网站不同之处是其介于真实与虚拟之间。“大多数活跃的网友都相互见过面,大家常常一起组织活动,或者约出来吃个饭。”

  “或许这和回龙观社区年轻人多,高学历人群多,公司白领多等人员构成特点有关,大家习惯通过网络交流。上班时候,很多人习惯都挂在网上,中午休息的时候去看看有没有什么新的信息。”徐时说。

  徐时就是通过社区网站认识了很多人,并逐渐成了名人。如今他走在回龙观的街上,常常有陌生人跟他打招呼。“其实在每个人的心里,大家都需要一个交流的空间。在农村,你可能‘号’一嗓子,全村的人都聚起来了。在胡同里,大家彼此见面打招呼聊天。可是在城市社区里,大家可能连邻居是谁都不知道。”徐时认为,对于居住在高楼里的人重要的是沟通与交流。刘强的网站正是给生活在水泥森林里的回龙观居民提供了一个表达诉求的平台,比如“禾禾!”那个要建幼儿园的帖子。

  与之类似的是社区的公益图书馆的建立。现在的回龙观社区图书馆设在体育公园里。这已经是它的第三个家。“蓝鸟”是回龙观社区网站“亲子小屋”论坛的版主。她说,回龙观是一个大社区,这里孩子很多,却没有一个公益性的图书馆。很多家长给孩子大包小包地买书,但每个孩子的兴趣不同,买回家去的好书可能一直被孩子冷落,造成了很大的浪费。